老一辈的牧区人,无论从习俗还是根源文化,身上都有一种鲜明的烙印。这个烙印与传统紧密相连,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,都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、安静的、温暖的力量。与现代可称为“二代蒙古族人”略略不同,这些上了年岁的老人,对于世界的认知仍保持固有的态度,对于生活习俗更是保持纯粹的坚守。他们大多汉语不好,对人没有猜测与判断,特别是蒙古族女性,身上具备的包容与宽厚,忍耐与坚强,更令人动容。

老人出生的草原,草有一人多高,每年的雨水有多充沛,草的势头就有多疯狂。阿鲁科尔沁旗的扎嘎斯台镇,每年都会迎来很多新生的蒙古族婴儿,婴儿床是木头做的,下面铺满了沙子,撒尿拉屎都在上面,那个时候不如现在,却用自然中的一切让孩子健康成长。斯其格老人小时候和所有草原上的小孩儿一样,和牛羊成天混在一起,她是女孩子,在没有学会独自放羊之前,她的奶奶就开始为她做服装,给她各种各样的布料和线团玩儿,让她对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,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动。

斯其格老人手工刺绣的鼻烟壶袋

她的奶奶动手能力极强,极其喜爱这个姑娘,手把手地教给她,告诉她:蒙古族女人要学会做衣服。就和蒙古族男人必须会骑马一样,女性要能做衣服、会烧饭,懂得分担家务,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族女人。到了七八岁,她已经可以独自外出放羊,和那个纪录片《普洁》里的主人公一样,那么一个小小的身影,却也拿着树枝疯也似的跑了出去。羊跟着人走,不会走丢,人跟着羊走,能及时将迷路的羊群赶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