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奘(600—664),中国唐代旅行家、高僧,俗姓陈,洛州缑氏人(今河南偃师缑氏镇),隋末在洛阳出家,唐武德元年(618)去往长安(今西安),后历游汉川(今陕西汉中市)、成都、荆州(今湖北江陵)、扬州、相州(今河南安阳市)、赵州(今河北赵县)等地,访师问学,为以后西行求法奠定了基础。 唐贞观元年与贞观三年间,玄奘自长安出发,年底到达高昌(今新疆吐鲁番东南)。次年,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进,经凌山(今巴迭里山口,一说木素尔岭),过大清池(今伊塞克湖)及素叶水(今托克马克西南)和今江布尔城,折而南下,经今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,东向进入今巴基斯坦北部至今克什米尔一带,又经今印度西北部、尼泊尔南部,于贞观五年(631)前后抵达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,到达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,受学戒贤法师。5年后外出巡游,经今阿萨姆、孟加拉,南沿印度半岛东岸到达今印度东南部,再折向西北,沿印度半岛西岸北上,到今巴基斯坦及克什米尔的查谟一带,居留二年后返那烂陀寺,继续学习及讲学。在应邀参加钵逻耶枷国(今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)举行的七十五日大施后即归国。经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北部、帕米尔高原,于贞观十八年(644)到达于阗(今新疆和田),次年回到长安。玄奘只身西游17年,跋山涉水,行程5万里,历尽艰险,带回梵文经典520夹、657部。玄奘回长安不久,唐太宗随即召见。贞观二十年(646) ,玄奘完成《大唐西域记》一书。此后专门从事翻译,19年间共译佛经75部、1335卷;并受命将《老子》译成梵文,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。 《大唐西域记》是玄奘最重要的著作,共12卷,由玄奘口述,辩机执笔,全书10多万字,生动地记录了7世纪以前中国新疆、中亚及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孟加拉等138国或地区的地理形势、人口疆域、国都城邑、历史、物产气候、交通道路、风土习俗、语言文字、民族宗教等。其中,110国和地区为玄奘亲身所涉历,28国和地区得自传闻。玄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著作,是研究中亚和南亚各国、尤其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。